跳至主要內容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認識我們
    • 課程製作團隊
    • 我們的願景
    • SEL教育現況
  • 學苑課單
    • 學齡前
      • BODY認識身體
    • 小學生
      • 一年級
      • 二年級
      • 三年級
      • 四年級
      • 五年級
      • 六年級
  • 會員服務
  • 教育專欄
  • 支持我們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認識我們
    • 課程製作團隊
    • 我們的願景
    • SEL教育現況
  • 學苑課單
    • 學齡前
      • BODY認識身體
    • 小學生
      • 一年級
      • 二年級
      • 三年級
      • 四年級
      • 五年級
      • 六年級
  • 會員服務
  • 教育專欄
  • 支持我們

【被通知綁架的大腦】你不是懶,是大腦過勞在警告你!

  • 2025-04-08
你有過這種經驗嗎?手機震動了,但一看根本沒通知;你想專心工作,卻三分鐘就跳到IG,再跳回LINE,又不自覺打開YouTube…。別急著怪自己沒自制力,也許你只是被這個時代的「大腦過勞症」纏上了。

我們的大腦,真的 「容量不足」了?

在資訊爆炸的年代,我們的大腦正在被當成「USB硬碟」使用。**哈佛腦認知中心教授丹尼爾·列維汀(Daniel Levitin)**在他的暢銷書《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》(The Organized Mind, 2014)中一語道破:
「我們處理資訊的方式,已經讓大腦進入超載模式,多工處理會讓智商暫時下降10點,效果堪比熬夜或酗酒!」
這不是開玩笑。研究顯示,當我們同時處理多件事情(像是一邊回Email一邊滑社群),大腦的認知資源會被快速消耗,不僅工作效率下降,情緒也更容易不穩定。

幽靈震動症候群: 數位焦慮的無聲殺手

什麼是幽靈震動症候群(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)?簡單說,就是即使手機沒震動,我們也會「感覺到震動」——這不是幻想,而是你的大腦過度警覺的反應。
麻省理工學者雪莉·特克(Sherry Turkle)在《一起孤獨》(Alone Together, 2017)中提到,智慧型手機用戶平均每6.5分鐘就會切換一次app。長期下來,這會導致大腦前額葉皮質出現結構性改變,進一步削弱我們的「深度思考」、「情緒控管」與「專注力」。
她指出:
「我們不是沒時間,而是失去了專注的能力。我們變得比以往更連結,卻也更孤獨。」

不只是習慣,是大腦在 喊救命

這一切並非你的錯,也不是單純的「意志力問題」,而是大腦神經系統發出的「過勞警報」。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,當我們長期沉浸於多工與即時資訊的環境,大腦的執行功能(如決策、計畫與情緒調節)會受到實質影響。
根據《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》期刊的一項研究(2015),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與焦慮、注意力缺失及睡眠品質下降有顯著相關性,這種現象甚至被稱為「數位成癮症」(Digital Addiction)。

怎麼拯救我們 被綁架的大腦?

• 設計「無通知時段」:每天至少2小時關閉所有手機通知,讓大腦得以休息。
• 單工才是超能力:一次只做一件事,能大幅提升效率與思考深度。
• 定期「數位排毒」:每週一天或每月一天,遠離社群、螢幕,讓大腦重新校準。
• 實體筆記回歸:寫手帳或日記有助於減少資訊雜訊,也能強化記憶與專注。

結語:你不是壞掉了, 只是「太正常」了

面對無所不在的通知與資訊,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陷入「大腦過勞」與「幽靈震動症候群」的陷阱。但只要我們願意稍微放慢、重新設計與科技的關係,就有機會讓大腦重新找回平衡,思緒不再斷裂,生活也會變得更有掌控感。
畢竟,真正的自由,不是隨時連線,而是知道何時該「拔掉插頭」。

分享貼文

相關貼文

只要一個方法輕鬆破除親子隔閡:三明治溝通法,讓你和孩子變隊友

只要一個方法,就能打破親子隔閡!三明治溝通法以「肯定+建議+期待」三層對話,讓孩子放下防備、願意靠近。不再命令與對立,而是攜手成為彼此的隊友。

閱讀更多 »

路怒症也有三階段 安全保平安的三把火滅火錦囊

路怒症分三階段:煩躁、火大、失控。專家建議:先深呼吸轉移注意,遇火氣上頭就停車冷靜,若爆發立即脫離現場。長期透過正念練習與認知行為療法,學習情緒管理,讓每趟車程更安全愉快。

閱讀更多 »

數位洪流中的專注危機:破解數位代謝症候群

在數位洪流中,我們常被訊息分心,陷入焦慮與專注崩壞。數位代謝症候群正悄悄侵蝕大腦健康。設定數位斷食、關閉通知、專注單一任務,重拾深度專注與內心平靜,成為清醒的數位時代掌舵者。

閱讀更多 »

我坐在路怒症的副駕上,我可以做甚麼

當你坐在路怒症司機旁,保持冷靜、避免指責、巧妙轉移話題、協助導航、確保安全,必要時請求停車休息。事後以平和態度討論,鼓勵學習壓力管理,共同營造安心駕駛環境。

閱讀更多 »

從生氣到發脾氣:解碼情緒的健康密碼

生氣是情緒的警訊,提醒我們需求未被滿足;發脾氣則是情緒失控,易傷人傷己。透過覺察、對話與練習放鬆技巧,我們能將怒氣轉為行動,守護身心健康。

閱讀更多 »

情緒風暴與血壓危機:五種情緒的健康警訊

當情緒如風暴般襲來,憤怒、焦慮、壓力、恐懼與悲傷都可能讓血壓飆升、損害心血管健康。專家指出,長期負面情緒不僅傷心,也傷身。透過深呼吸、正念練習與運動等小習慣,我們可以有效緩解情緒風險,為健康把關。

閱讀更多 »
上一頁上一篇【大腦也需要防毒軟體】資訊太多怎麼辦?專家教你裝個「心智篩網」!
下一篇為什麼我們的大腦這麼容易「被騙」?下一篇

sEL募課計劃

加入SEL學苑,開始用科學的方法了解你的情緒,學習如何更自信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!

了解更多

Copyright 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肯愛社會服務協會